浦城县再生稻稻田航拍 黄娜 摄
在浦城县,太平洋保险公司业务员为农户答疑解惑。黄娜 摄
人保财险龙岩市分公司理赔员在田间查勘。(资料照片)
核心提示
财政部、农业农村部、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日前联合发布通知称,扩大三大粮食作物完全成本保险和种植收入保险实施范围至全国所有产粮大县。
根据通知,完全成本保险为保险金额覆盖物化成本、土地成本和人工成本等农业生产总成本的农业保险;种植收入保险为保险金额体现农产品价格和产量,保障水平覆盖农业种植收入的农业保险。保险保障对象包括适度规模经营农户和小农户等全体农户和农业生产经营组织。
农业看天吃饭,市场波动大,充满不确定性。农业保险是分散生产经营风险的重要手段。过去,农业保险以保障种子、化肥、农药等直接物化成本为主,保障水平相对有限。以大宗农产品为切入口,从保物化成本到保完全成本、保收入,是现实所需、农民所呼。
近年来,福建在各地开展水稻种植完全成本保险试点,为粮食生产保驾护航,让种粮农民吃下“定心丸”。
为“全险”破题
这几天,龙岩市新罗区绿盛农产品种植专业合作社负责人林南盛,一直在关注台风“杜苏芮”动态。眼下,合作社的700多亩中稻正值分蘖期。为应对台风可能带来的影响,他早早组织人手,为低洼农田清沟、疏渠,保证田间排水顺畅,防止过度积水。
林南盛是农业新手,做过餐饮、跑过运输,2019年才流转了400亩耕地种粮。此外,他还为300多亩土地提供生产托管服务。种粮年头不长,波折却不小。这几年,当地接连遭遇旱情、水灾。去年5月底的那场连续集中降雨,导致合作社的100多亩抽穗扬花期的早稻绝收。所幸,当时林南盛为自家水稻上了“双保险”——在水稻种植保险的基础上,投保了补充险,出险定损后,每亩受灾稻田获得1000元赔付,基本收回了前期投入的成本。
水稻种植保险,是农业保险家族中的“基本款”。
2006年,福建启动农业保险试点工作,首推森林火灾保险、水稻种植保险、农村住房保险三大政策性险种。其中,水稻种植保险于2009年纳入中央财政补贴范围。最初保险金额为每亩200元,如今已提高至每亩500元。按现行政策,每亩保费15元,中央财政补贴35%、省级财政补贴35%(产粮大县为45%),市县两级补贴10%(产粮大县为0%),被保险人承担20%,即每亩3元。
根据保险方案,在水稻移栽返青后至成熟期间,因低温、干旱、暴雨、洪水、野猪侵害等引发减产,每亩最高可获得500元赔偿。目前,福建稻谷播种面积约900万亩,水稻种植保险投保率稳定在80%以上。
为水稻上保险,避免了受灾后血本无归。但对农民而言,每亩500元的保障水平,只能覆盖直接物化成本,土地租金、人力投入等成本不在保障范围。
龙岩市农业农村局农技站站长江添茂曾在当地各县(市、区)开展水稻生产综合成本调查。结果显示,从播种育秧到收割烘干,当地每亩水稻的总成本在1300元至1400元之间,其中近年来水涨船高的劳动力成本占大头。刨去收割和烘干环节,亩均成本也要1000元以上。
“如果保障加倍,种粮就更安心了。”林南盛的心声,也是广大农民的呼声。完全成本保险,解决的就是这个问题。它与现行政策性保险最大的区别就在于,保险金额覆盖物化成本、土地成本和人工成本等农业生产总成本。
2018年,我国在6个粮食主产省24个产粮大县开展三大主粮作物完全成本保险和收入保险试点。2021年,试点范围扩大至13个粮食主产省的产粮大县。今年,又扩大至全国产粮大县。
作为粮食主销区,福建在完全成本保险方面同样积极探索。2019年发布的《关于加快福建省农业保险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方案》便提出,力争水稻种植保险覆盖率保持在80%以上,并逐步向完全成本和收入保险转变。在此背景下,人保财险、人寿财险、太平洋等保险公司,在全省10多个县(市、区)试点开展水稻完全成本保险业务,实现农业完全成本破题。
上足“双保险”
林南盛所说的“双保险”,正是龙岩市2020年推出的水稻种植完全成本保险。这也是目前福建各试点区域的普遍做法——在已有水稻种植保险的基础上,叠加补充保险,使保险金额整体达到水稻生产总成本水平。
“我们在前期成本调查的基础上确定保险方案,面向规模种植30亩及以上的经营主体,将保额统一提高至每亩1000元,保费为每亩30元。”龙岩市农业农村局计财科科长李佳丽说,新增的15元保费,市县财政承担80%,被保险人承担20%。也就是说,种粮主体多花3元,就可以实现保障加倍。
人保财险龙岩市分公司农险部经理钟锦红表示,以往,水稻在移栽成活至返青期受灾,每亩最高赔偿300元,分蘖期是每亩400元,孕穗至收割期是每亩500元;叠加了补充保险后,不同生长期的赔偿标准均翻倍,最高可达每亩1000元,基本达到当地现有生产成本水平。
去年5月至6月早稻抽穗扬花时,龙岩市多地出现持续阴雨寡照天气,对处在产量形成关键期的早稻造成不小影响。灾后,人保财险龙岩市分公司现场查勘定损,认定林南盛家的百亩水稻绝收。因此,他拿到了每亩1000元的顶格赔偿金。去年,龙岩全市共5.4万亩水稻获得完全成本保险保障。
在浦城县,再生稻也可以投保完全成本保险。
再生稻,是光温条件“一季有余、两季不足”地区的一种稻作制度,也就是利用头季收割后稻桩上存活的腋芽,重新萌发成穗,实现“一种双收”。浦城是全省最大的再生稻产区,全县种植规模超7万亩。比起双季稻,再生稻能节省一季种子、育秧、栽插等成本,但总成本还是高于一季稻。根据测算,当地再生稻亩均成本约1300元。
今年,浦城县在水稻种植保险的基础上,以叠加补充保险的方式,在临江镇开展再生稻种植完全成本保险试点。在原种植保险最高保险金额每亩500元基础上,参加补充保险后保额每亩再提高1000元。根据保险方案,补充保险的保费为60元,县财政补贴54元,被保险人承担6元。从头季稻秧苗移栽成活,到再生季收割前,均在保障范围内。
“去年,由于天气干旱原因,临江镇再生稻不同程度减产。”浦城县农业农村局副局长张述斌说,浦城正致力于做大再生稻产业。按照计划,到2025年,全县再生稻种植面积将突破10万亩。有了完全成本保险加持,农民种植再生稻更有信心。目前,再生稻种植完全成本保险已覆盖临江镇所有再生稻种植户。
增品、提标、扩面
试行完全成本保险,是农业保险增品、提标、扩面的关键一步。
从最初的三大险种起步,福建农业保险大家庭日益壮大,形成了种植业、养殖业、森林综合保险等多元产品体系。来自省财政厅的数据显示,去年全省农业保险总保费13.84亿元,同比增长12.34%。其中各级财政保费补贴9.41亿元,占总保费的68%,同比增长16.32%。平均每1元农业保险费能够提供277元风险保障,高于全国平均水平的36元,为全国最高。
既要广度,也要深度。早前发布的《关于加快福建省农业保险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方案》提出:“建立农业保险保障水平动态调整机制,逐步实现水稻、生猪等大宗农产品保险从‘保成本’向‘保价格’‘保收入’转变”“鼓励有条件的市、县(区)和保险机构探索开展收入保险试点,稳定和提高农户收入”。2023年,省级财政下达“以奖代补”资金426.76万元,对龙岩、泉州、南平等地推出的水稻种植叠加(补充)保险、野生动物侵害农作物保险等予以支持。
除了完全成本保险,福建在收入保险方面也不乏探索。
柘荣县是“中国太子参之乡”,全县种植规模超4万亩,年产量6000余吨。近年来,受市场需求关系影响,太子参价格波动频频,有时甚至跌破成本价。
有感于此,人寿财险公司开发全国首个太子参价格保险。作为收入保险的一种,太子参价格保险以第三方平台的产地价格为依据,当平均市场价格低于目标价格时,保险公司便启动理赔程序,按照与目标价格的差额进行赔偿。去年,该公司为柘荣县星晨农业发展有限公司的138亩太子参开出首份保单,提供165.6万元价格风险保障。
无论是完全成本保险还是收入保险,从试点到全面铺开,都还有很长的路要走。这背后,不仅需要财政大力投入,还需要根据产业实际不断优化产品,持续完善相关配套机制。
马芳华是浦城县临江镇种粮大户。今年,他为自家近3000亩再生稻全部投保完全成本保险。在其看来,现有的水稻保险保障范围仅限于插秧后、收割前。实际上,育秧环节的风险也不可小觑。尤其是在浦城这样的中北部山区县,早春育秧容易遭遇倒春寒。马芳华建议,对水稻种植保险加以优化,适当扩展保障范围。
保险企业提供更高的保障水平的同时,也承担了更高的损失发生率,特别是因大灾发生,导致影响稳定经营的大额赔付发生的可能性明显增强。为使农业保险能在大的灾害损失中发挥其应有的补偿作用,业内人士建议,应充分发挥农业保险大灾风险准备金制度、农业保险再保险和共保机制等的作用,探索构建多方参与、风险共担、多层分散的保险体系。同时,完善保险机构与银行、担保公司等其他金融机构的合作机制,推进农业保险与信贷、担保、期货等金融工具联动。(记者 张辉 通讯员 郑嘉雯 袁野)
记者手记
不仅仅是提高保额这么简单
农业是弱质产业,面临着自然与市场双重风险。政策性农业保险在稳定农民收入,对冲生产经营风险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经过多年发展,我国农业保险保费规模已居世界第一,形成了从中央到地方层层推进的政策支持体系,与特色现代农业发展深度融合的多元化产品体系。
农业保险广度不断扩展,深度依然有待开拓。
过去,农业保险在基层推广时,常常遇到叫好不叫座的尴尬局面。究其根本,一方面源自农民短视与风险意识低,另一方面则在于保障水平不够高,“没灾时用不上,受灾时不够用”,农民觉得不“解渴”,因此积极性有待提高。
从“保成本”到“保价格”“保收入”,解决的正是这样的问题。尤其是在土地、劳动力成本居高不下的背景下,能够体现农业生产综合成本的完全成本保险,显然更具吸引力。农民吃下了“定心丸”,少了后顾之忧,更能安心种粮,专心生产。
当然,做大做优做强农业保险,不仅仅是提高保额这么简单。如何优化产品设计,更好满足产业发展实际需求?如何构建风险分散机制,提高保险机构承保积极性?如何引入现代信息技术,让出险后的查勘、定损、理赔更有的放矢?如何拓展农业保险的功能与期货、信贷等工具相结合?这些依然有很长的路要走。(记者 张辉)
来源:福建日报
扫一扫在手机上查看当前页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