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人物大格局、小站点大风云、小故事大智慧……18日,首度展现中央红色交通线使命与贡献的近代革命历史剧《绝密使命》,登陆中央电视台一套黄金档,独特的题材、隐秘的故事、实力的班底、精良的制作,一开播就吊足观众胃口。
作为国家广播电视总局组织的理想照耀中国·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电视剧展播活动的重点剧目,《绝密使命》全景展现了这条“摧不垮、打不烂的红色交通线”熠熠生辉的忠诚精神。
首次揭秘中央红色交通线
“献礼建党百年,《绝密使命》另辟蹊径,首次聚焦鲜为人知的中央红色交通线,重点讲述1929年至1934年间交通员在长达3000公里的红色交通线上输送物资、传送情报、护送干部的感人故事,全景再现了当年交通员们在白色恐怖下遇险不退、遇难不避、遇死不畏的战斗场景。”导演白涛介绍说。
不同于以往的谍战剧,《绝密使命》对准了另一隐秘战场,填补了“秘密交通线”的荧屏空白。该剧开篇就以6名青年干部中途牺牲的紧急事件,引出党中央要建立独立交通网,打通上海经香港、汕头到闽西直达瑞金中央苏区绝密交通线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对交通线而言,保密重于生命,责任重于泰山。剧中,潘雨青等交通员的生活要社会化、大众化,衣食住行都须有保护色。他们在复杂环境下以各种隐秘身份与敌人斗智斗勇,忠于职守、前赴后继、勇于献身,为中国革命作出巨大贡献。
据白涛介绍,虽然《绝密使命》对人物角色做了一些艺术虚构,但主要角色都有真实的人物原型。拍摄时,主创团队一起重走当年交通员走过的秘密交通线,切实体会革命先烈们的艰辛。
制片人张敏说,该剧在尊重革命史实、英雄人物个性特征的基础上,用心用情用功讲好中央红色交通线这段鲜为人知的故事,以期激励全国人民在新时代的长征路上砥砺前行。
“三绝”收官之作诠释忠诚
《绝命后卫师》《绝境铸剑》《绝密使命》虽聚焦同一地域、同一历史时期,角度却各有不同,开创了中国电视剧史上绝无仅有的红色剧系列,被誉为“红色三绝”。
“红色三绝”都由袁锦贵总策划、钱林森编剧。其中,《绝命后卫师》荣获“五个一工程奖”“飞天奖”“金鹰奖”等,《绝境铸剑》也斩获“飞天奖”等,反响热烈。
如果说《绝命后卫师》的主题是“牺牲”、《绝境铸剑》聚焦“信仰”,“红色三绝”第三部——《绝密使命》的核心便是“忠诚”。剧中,以潘雨青为代表的交通员隐姓埋名,为了完成任务,要突破敌人的重重关卡,穿越赤白交界地区的层层封锁线,闯过国民党侦缉队的盘查和暗哨的追踪,避开反动民团的袭击,严防叛徒的出卖和破坏,可谓困难重重。
但是,这场隐秘战线又是如此重要。“在1300多个日日夜夜里,中央红色交通线护送200多位中央领导人和党的重要干部安全到达苏区,采购运送6000多担物资,为上海党中央与中央苏区之间转运大量我党我军重要文件和重要情报。一批批交通员为此历尽艰辛,甚至付出了宝贵的生命。”钱林森说。
革命肯留血,生死寻常事,这是忠于党、忠于人民的革命信仰。“交通员们用生命走出了一条路,一条中国共产党走向胜利的路。”钱林森说。
“隐秘战线上的英雄同样值得我们敬仰铭记,他们的故事、诠释的信仰,一定会带给我们感动和深思。”在文史部门工作的刘君是红色影视剧的忠实粉丝,他对该剧充满期待。
九成镜头跨省实景拍摄
3000公里红色交通线,连接着上海党中央与中央苏区两大核心,绵延在闽粤赣三省高山密林。为最大程度还原历史风貌和年代质感,剧组辗转闽、粤、浙等多省,重走中央红色交通线,90%以上场景采取实景拍摄。对不具备拍摄条件的场景,剧组采用特效进行弥补,全剧大概有1500个特效镜头。
“面对种种困难,剧组所有人都怀着敬意在工作。作为80后制片人,拍这部剧让我深入了解了中央红色交通线这段历史和一群可爱可敬的革命英雄,是一次很好的成长历练。”张敏说。
《绝密使命》以电影级水准拍摄电视剧,不仅首次启用国内罕见的碳纤维T8电子伸缩炮,更制作了超过500个场景,仅主场景就有146个。剧组大手笔改造了一整条老街,建造了10余条船。剧中还原了码头、老街、商铺、交通站旧址、特色土楼、民居等年代剧特色风貌,汀江、韩江的原生态绝美风景也尽收其中。小到一个暖水瓶、一盘石磨,大到码头、客栈布局,努力做到真实,是《绝密使命》最大特色。
白涛说,由于主要故事发生地青溪、永定、虎岗等地当年没有通电,“剧中大量夜戏用火炉、油灯等来体现。这些摇曳的点状光源,既有真实感又有美感,观众的代入感会更强”。
省广播电视局局长李强表示,省广电局申报立项的电视剧《绝密使命》是开展党史学习教育的可视化生动教材。省广电局将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在福建考察时的重要讲话精神和“鼓励创作党史题材的文艺作品特别是影视作品”的重要指示,发挥广播电视和网络视听优势,深入挖掘福建丰富的红色资源,做好党史题材电视剧的策划、指导和服务,打造更多标杆性作品,向建党百年献礼。
扫一扫在手机上查看当前页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