节目评析 |《原来是这样》:生动展现海洋知识 趣味传播海洋文化
来源:福建省广播电视局 时间:2024-10-10 09:12

  《原来是这样》系东南卫视自2022年8月起每周五18∶05播出的一档海洋科普节目,专注解密福建海洋资源、海洋文化、海洋产业、海洋生态和海洋科技等相关知识。近年来,该节目通过引入专家资源、坚持问题导入、深挖背后故事等方式,持续探索海洋科普的新途径、新办法,不断增强海洋科普的知识性、趣味性、感染力、吸引力和传播力,不仅受到青少年受众的欢迎,在国家级评奖活动中也屡次获奖。该节目经“海博TV”“福建发布”“哔哩哔哩”等互联网多平台转发,连通大屏小屏,实现传播效果最大化。 

  一、引入专家资源,增强海洋科普知识性 

  海洋经济是全省大力发展的四大经济之一,我省海洋资源丰富,省内高校教授等海洋专家资源充足。《原来是这样》聚焦我省海洋资源禀赋,积极与高校和科研院所良性互动、同向发力,持续提升海洋科普的专业水平和传播能力。如8月16日《原来是这样|青蟹》邀请从事青蟹大规模人工育苗研究的厦门大学海洋与地球学院教授王桂忠全程跟进、同步科普,对青蟹选苗育种、青蟹发育过程、野生蟹与养殖蟹营养价值比较等一系列知识点进行细致解答,对“养殖蟹”营养价值的认识进行纠偏,以具体科学数据普及科学知识,为树立大食物观和正确饮食观念提供有效引导。7月26日《原来是这样|土笋》邀请长期研究海洋底栖动物的厦门大学环境与生态学院教授蔡立哲作体验式科普,沿着“山里有虫草、海里有星草”这一主线,从不同侧面探寻验证土笋和土笋冻的美食地位和营养价值,并就土笋选苗育种难题及目前研发进展情况等作系统介绍。4月19日《原来是这样|花蛤》邀请福建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教授林岗以“水产养殖专家”的身份,就“花蛤南苗北养”等内容进行深度科普。由于有资深专家资源的介入,该节目在海洋科普的知识性、专业性方面得到极大提升,有力确保节目正确科普、有效科普。 

  二、强化问题导入,提升海洋科普趣味性 

  该节目用老百姓关心的具体话题和听得懂的生动语言进行科学叙事,实现“有价值”与“有意思”有机融合和高度统一,用问题层层导入的办法形成受众兴趣点,增强科普节目的趣味性和吸引力。如8月9日《原来是这样|蚵壳厝》全过程探寻蟳埔蚵壳厝的历史由来、建筑工艺、创新发展和时代特征,通过“海边有很多的贝类,为什么选择蚵壳来建房子呢?”“为何不用本地蚵壳,却要远赴重洋取材非洲东海岸?”等一系列问题设计,形成“层层设问、层层解密”的节目效果,极大增强节目的可看性。7月29日《原来是这样|潮间带》围绕“今天为什么要带着小夜灯?”“什么是潮间带?”“潮间带都有哪些海洋生物?”等一系列问题,由主持人、科普达人带领一群小朋友进行趣味探索,在边走边解密中达到科普目的。节目用“设问——解密——再设问——再解密”的方式,以层层递进、环环相扣的办法,有效吸引受众全程观看、持续观看,持续增强节目可看性和受众粘度,实现趣味性与知识性完美结合。 

  三、深挖背后故事,扩大海洋科普传播力 

  该节目在充分保证科普知识性和内容趣味性的基础上,持续强化节目的故事性表达,进一步增强节目的感染力和传播力。如8月23日《原来是这样|船长老刘的“三本账”》讲述漳州一渔船船长刘秋洋40年来与大海打交道的精彩故事,生动呈现船长看重的安全、经济、感情“三本账”,并陆续穿插介绍开渔准备、结伴出海、海上导航、海上自救、拉网作业等一系列涉及渔民出海捕捞和生活日常的知识点,在讲故事中重点强化“三个小时起一个网”“船出事下沉大概十几二十分钟就没了”等科普内容,达到潜移默化的科普目的和传播效果。7月5日《原来是这样|中华白海豚》讲述厦门火烧屿中华白海豚救护繁育基地驯养主管张国政与中华白海豚打交道的点滴故事,在故事中穿插介绍“我国中华白海豚数量不足6000只”“国际自然保护联盟将中华白海豚列为易危物种”等相关知识,重点普及“拨打110、保湿、不能遮住呼吸口”等一整套救助中华白海豚的科学方法,并现场示范引导“沙滩救护研学之旅”的小朋友们进行模拟演练,将抽象的救护知识变得可视可感,增强受众的科普记忆。 

  《原来是这样》有效融合专家介入、问题导入、故事嵌入三种手法,通过专业权威的海洋内容和通俗易懂的科普表达,实现知识性、趣味性、可看性的有机统一,为创新开展海洋科普宣传提供了经验借鉴和有益启发。 

 

  供稿 | 省广电节目收听收看中心 

附件下载

扫一扫在手机上查看当前页面

相关链接